close
在下用E-mail 向老師查問有關堂上借用的一部文學作品
──《
Les Misérables悲慘世界》之內容的問題。
得到以下的回覆:

「Thanks a lot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found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al" story of Les Miserables.  However, our case study is not referring the "real" drama/story.  We just picked up a role from "Les Miserables" and would like you and your group members to apply "Ethics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case.

So, don't concern too much about the case study is different from "Les Miserables".  We would like your group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if there is a person who took the actions as the case.  Indeed, the case is not a "real" story.  

Should you have any further concern, pls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值得欣賞的是,果斷的承認他們所『引用』之內容並不是原文。
借用故事的名,再創作另一個故事,當然無問題,
故事本身是世界名著,已沒有版權限制。


但,文章一開頭卻如此引用:「In Victor Hugo's Les Miserables……….」,
也就是說,他們挪用了作者的名,但借用的卻不是作者的故事。
這種移花接木的行為,不是與
”plagiarism”之罪名有過之而無不及嗎?
如果說是無心之失,因為不清楚原作,
為什麼不選擇借用自己熟悉的文學?

然而,我也明白討論的部分才是重點。那麼,先不說一大堆"Ethics Theory"
其實每一套作品,都有讓人值得反思的地方,
為何我們不先去深思別人的道理,反而去胡亂截取部分內容,
去迎合自己手上教材中的
"Ethics Theory"
而且
道德不是靠一大堆"Ethics Theory"就可以教授,
道德可以說是一門哲學的問題,當中包含個人選擇、社會文化、歷史等,
就好似你們借用了的文章,看似是一件簡單的事件,
但這事件發生的背後原因是什麼,不是更值得討論嗎?
如果,討論前就拿一大堆
"Ethics Theory"
所謂的討論只會變成『如何將
"Ethics Theory"代入』而已,
不但浪費了好一部世界名著,還有可能變成道德主義泛濫、矯枉過正。
除非這個科目是想教育出『道德塔利班』。


最奇怪的事,明明中國這麼多古典門名藉,為什麼不用?
例如《論語》,當中有好多典故都值得我們借鏡,
之前提及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出自《論語》,

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話的意思是: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強加在別人身上。
又如筆記提及的
The Golden Rule
(
人理應受公平的對待及有責任公平對待他人,所以想人點對你,就點對人)
以及有批評
The Golden Rule的說法,
(
蕭伯納說過:「『沒有黃金定律』,這就是黃金定律。」
因為各人價值觀不同,你理想中的待遇,不一定與別人的想法相同。
)
其實換個角度,用孟子所言『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不就是可以將兩者結合?
必先要尊重其人,別人才會尊重你;因為各人價值觀不同,所以要尊重別人。

中國哲學
歷史悠久,體例龐大,思想博大精深。


學校的老師英文能力都是良好的,何不把《論語》譯成英文,
一來可以配合英文教學的原則,兩來可以善用這麼好的教材。
而且,香港始終是中國的地方,連一點中國哲學
都不認識,
還說什麼背靠祖國呀?

當然不是說不看其他國家的哲學,因為文化不同哲學的主張也有不同,
它們關注的重心恢可能不相同,怎麼看似互相違背,
但不代表其中一方是錯誤的,只是因為相方的觀點不同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徽鸞‧奧利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